使用 ADT 代数数据类型 进行数据建模

1. 什么是 ADT?

代数数据类型 ADT 是 Haskell 等函数式编程语言中的一个重要概念,通过两种构造方式,即 product type 和 sum type,就可以构造出复杂的 数据结构,并且可以通过 pattern matching 来对这些数据结构进行处理。

  • sum type

      data Bool = True | False
      data Maybe a = Just a | Nothing
      data Either a b = Left a | Right b
      data List a = Nil | Cons a (List a)
    

    在 Scala 和 Rust 中,sum type 是通过 enum 来实现的。可以这样理解, sum type 的取值空间是所有构造子的并集。

  • product type

          data Pair a b = Pair a b
          data Triple a b c = Triple a b c
    

    在 Scala 和 Rust 中,product type 是通过 case class 或 struct 来实现的。可以这样理解, product type 的取值空间 是所有构造子的笛卡尔积。

很多的基础类型,例如:boolean, int, float 等都可以视为某种 SUM 类型,但在 scala/rust 等语言中,我们一般将这些类型视为基础类型 (primitive type),基于这些基础类型,通过 SUM / PRODUCT 就可以构造出复杂的数据结构,用于对目标领域的建模。

设计之禅:以静(数据)制动(行为),动静分离

目前更为流行的面向对象编程(OOP)中,使用类(class)来进行数据建模,在 OOP 中更强调如下的方法:

  1. 继承:即通过创建子类的方式。 OOP 中一个类的子类往往是开放的,可以随意的定义新的子类,提供扩展的属性,并改变父类的行为。

    受 Liskov Substitution Principle 的限制, 子类的行为必顿要与父类一致,现实建模中,很少有真正的 is-a 关系,更多的是 has-a 关系。 大部份的继承关系都是错误的设计,因此,现在语言如 rust/go 等都不再提供继承的方式,而是使用组合的方式来实现类似的功能。

  2. 接口定义:一般的,通过 interface 的方式来定义一组行为,子类(或实现者)提供对 interface 的实现。

    OOP 将数据与行为 强行绑定在一起,这样会导致频繁的更新类的定义(扩展方法、变更行为)。一个笑话就是,如果要发送订单的邮件通知,就需要 在订单类中增加一个 sendEmail 方法,如果要发送短信通知,就需要增加一个 sendSMS 方法。假以时日,订单类就会变得臃肿不堪。

    在 DDD 中,有一个 充血模型 和 贫血模型 的概念,充血模型是指领域对象具有丰富的行为,而贫血模型则是指领域对象只有数据,没有行为。 很多的 DDD 理论都倾向于充血模型,并使用 OOP 的方式,将数据与行为耦合在一起。但是,这种方式实际上是教条的,或者在很多方面是 自相矛盾的。 在商业系统中,数据结构(实体、数据库结构)是相对稳定的,但行为则是高度不稳定的,会随着时间、空间的变化而变化。因此,将数据与行为 绑定到一起,实际上是不合理的。

  3. 函数式编程 与 ADT 更倾向于数据的封闭性(而非扩展性),任何对数据模型的修改,都应该维护到一个 ADT 模型中,并通过类型检查的方式来检查现有的 代码是否有正确的覆盖新的类型,通过静态的类型检查,可以避免很多的运行时错误。 当然,这种方式也确实会带来一定的限制:即动态能力会受到限制。 通常情况下,对复杂的系统,我们会更倾向于追求通过静态类型检查即可保证的正确性,而将需要动态性的部分,限制在一个更小的边界内。

设计之禅:穷尽枚举,足够覆盖

在 OOP 中,我们一般会将某一类对象抽象抽象为父类、子类的方式,或者 interface、实现类的方式,然后在使用时,通过多态的方式来进行处理。 而在 ADT 中,我们一般会将某一类对象抽象为一个 enum 类型,然后通过 pattern matching 的方式来进行处理。

2. JSON with ADT

数据结构除了广泛的存在于内存之中,承担着运行过程中的血液和神经的作用,还会被序列化到磁盘、网络中,作为:

  • 持久化存储
  • 网络传输、数据交换
  • 配置文件

从某个角度来看,这些外部的序列化的数据结构承担着更为重要的作用,因为这些数据结构是更加面向人的,需要有良好的可理解性,同时,一般的,它与 运行期的数据结构是有一定的相关性的,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内部数据结构与处理代码的设计。由外而内,外部决定内部

这些年来,随着 Restful API 的流行,JSON 作为一种轻量级的数据交换格式,已经成为了事实上的标准。很多的系统都使用 JSON 来作为文件存储的格式、 网络传输的格式。相比于 XML,JSON 更加简洁、易读、易写,也更加容易的被程序处理(写一个JSON Parser只需要100-200行代码就足够了,而且性能足够快 ,而XML Parser则可能需要上万行代码),相比于二进制格式,JSON 更加容易的被人类理解,这在网络调试、配置文件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。

JSON 的自由也很容易滥用,一些复杂的系统会随着时间的演化,而导致 JSON 结构的不断的变化,出现很多的质量问题:

  1. 出现大量的冗余字段,或者废弃但遗留的字段。
  2. 历史版本的 字段的结构、类型、语义的变化,导致了很多的兼容性和不一致的问题。

当混乱发展到一定程度,存储文件结构的变化,会变成整个系统沉重的包袱,此时,在代码处理时,需要面对很多的兼容性问题,很多的代码删不得,改不动, 只能不断的通过补丁的方式,叠加分支的方式,来维护这些历史遗留的问题。在这个时候,我们就会发现,JSON 的自由性,实际上是一种负担。

复杂的软件世界,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的自由,相反,更需要的是保证质量的规则,诸如强类型编程语言,相比于动态语言,就失去了一定的自由,但 可以通过类型体系,更好的保证的代码的正确性。所谓:动态语言一时爽,一直动态一直爽,重构代码火葬场。

同理,rust 语言的 borrow checker 也是一种规则,它限制了程序员的自由,但却可以保证代码的正确性。虽然和编译期的错误交流,对大部份 的初学者是一件痛苦的事情,但是,大部份代码编译通过就可以无错运行,这种感觉是非常美妙的。同理,在code review时,也可以更加专注于 核心逻辑,而无需为一些低级错误而烦恼。

2.1 JSON Schema

类似于XML Schema,JSON Schema 是一种用于描述 JSON 数据结构的规范,它可以描述 JSON 数据结构的类型、结构、约束等信息,本质上就是 JSON 的类型体系。

实际上,JSON schema 相比大部份的编程语言的类型体系,对数据的 constraint 的描述更加丰富,例如:可以描述数据的长度、取值范围、正则表达式等。 我觉得 ADT 中也需要一套 constraint 的描述,这样可以更好的描述数据的约束。 在 design-by-contract 的设计理念中,也需要一种 contract 的描述语言,这些都是目前的语言中缺失的。

通过 JSON schema,我们可以:

  1. 使用 JSON schema 对 JSON 数据结构进行校验。
  2. 在 Visual Code、IntelliJ IDEA 等编辑器中,可以对JSON 编辑来提供更好的提示、补全、校验等功能。
  3. 可以将 Schema 作为元信息,在代码生成、文档生成等方面发挥作用,例如 API 文档等。

2.2 wjson

在我开发的 wjson 中,提供了一种面向 Scala3 ADT 的 JSON 工具包:

  • Bean/JSON 映射支持: 支持 ADT 类型到 JSON 的映射,以及 JSON 到 ADT 类型的映射。
  • JSON Schema generator: 支持自动根据 ADT 类型生成 JSON Schema,便于在前端、IDE等其他工具中对JSON进行数据提示、校验和代码补全等功能
  • 规划的多版本支持功能:可以在后续版本中,增加新的字段,或者废弃旧的字段,支持新版本软件的向下兼容(新版本软件可以读写旧版本文件),和一定程度的 的向上兼容(旧版本软件可以读新版本文件)。 相关的技术文档参考:wjson docs